在我国悠久的农业社会中,底层民众大多数不识字,
戏曲表演成为至关重要的口耳传承教育途径。“中国
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地承担起劝善惩恶、高台教化的功能。”正如《琵琶记》第一出副末开场云:“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凭借兴盛的舞台演出及相关的
民俗活动,广大民众从小学习到传统历史、文化、人情的点点滴滴,进而成长为地地道道的炎黄子孙。
戏曲表演本身受时空限制,而
戏曲年画则不然。至农历新年,家中每年一换的
戏曲年画长久地陪伴在人们身边。当家中长辈指着张贴在门窗、墙壁上的年画,向孩子们讲解
戏曲角色装扮和故事内容时,传统文化教育便如此
世代传承。这传承遍及广袤的华夏大地,由乡村而至城镇,由城镇而至宫廷。这些年画具备雅俗共赏的特质,为沟通城市和乡村、
知识分子和文盲搭建起桥梁,进而实现全社会的教育。它不仅指导着民众的农田耕作、纺织生产,还引导着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
戏曲年画是一部生动详实的古代民间乡土社会的百科全书。以
戏曲故事为题材的年画约在清初就有印品流传于世,此后在全国各大年画产地涌现出大量
形式各异的作品,形成
戏曲年画产量的高峰。在全国数量众多的
戏曲年画中,晋南地区的
戏曲年画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当地的梆子腔发展紧密相关且历史悠久。清代晋南
戏曲年画描绘的故事内容多是当地盛行的梆子腔,因此对梆子腔影响下清代晋南
戏曲年画的
图像嬗变进行研究颇有价值,可以弥补文献
史料记载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