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提及的几部地
方志,其中部分内容便代表清末民初时期边政官员及地方士绅对岷江上游人群的认识。由
西番种类、
猼猓种类、
羌民等称号看来,他们可能比过去任何
正史编撰者与
异域游记作者,更能深入了解本地非汉人群。但这些基于本地汉人生活经验的了解,仍无法摆脱许多偏见。譬如,只有本地人使用“
猼猓子”这族号来称小黑水族群,只有本地人知道“
猼猓子”的凶残野蛮,也只有本地人知道因“
猼猓子”凶残野蛮,而没有其他族群愿认同他们为“我族”,这便是为何当时“
猼猓子”被认为是一个特别的“种类”。无论如何,中国地
方志修撰有其因承关系,后志都常在前人所编
志书或所遗资料的基础上作编修。茂州、汶川、松潘、理县等地之
方志也不例外。在1920至1930年代,这些
志书上所
表现的族群分类观念,在当时民族调查者眼中已算是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