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古都则是一个特殊的城市群体。在古代社会,都城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地理地势、气候条件和政治意义,其中政治意义是都城的选址关键因素。北京地区虽然在周朝时期就已经是地方
诸侯国的都城,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都是
忽必烈于中都北郊外修建大都开始,从此成为中华帝国晚期最大的古都。北京之所以作为古都有着先天的地理优势,《日下旧闻考》中也曾经这样评论过北京地区的地理形势:“
幽州之地,左环
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绵亘千里,重关俊口”,“独开南面,以朝万国”。其地形上的优势使它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特点,具有王朝统治的安全
屏障条件。元代的郭守敬根据地势特点,自大都西北(今凤凰山麓)的白浮泉引水,修渠穿过大都城中,下至
通州高丽庄入白河(今北
运河),接济了江河水量,从此
运河畅通,使满载粮食与货物的漕船自江南能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积水潭中。它将南方的生产、生活资料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加强、维护北京的政治中心职能。之后,朝廷通过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开凿、延伸
运河,从而形成了“八方辐辏”的交通格局。交通优势的提升更加巩固了北京
帝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