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印选》,收
明清两代篆刻精品二百馀方,分名号印、鉴藏印、斋堂馆阁印、诗词章句印四辑,包括文彭、何震、丁敬、黄易、陈鸿寿、赵之珠、吴熙载、
赵之谦、胡䦆、
吴昌硕诸名家,多为外间罕见的作品。如郑燮,过去文史资料,多谓其备用
图章皆出沈凡民、高西园之手,以为
郑氏不善奏刀。今《印选》收其“刘氏燕廷”印一方,印体两侧皆镌有款题文字,其一署“乾隆丁巳
暮春刻于邗上,郑燮识”;其一署“
板桥又识”,字体正如“六分半书”,确是其作品无疑。由此可见,
郑氏是擅长治印的。元代以前,玺印
制作,大都出自匠师,虽有悖于六义之处,为后世所讥;然其
情致,确非蹈袭故物,而是各具特点,时代性不容混淆。元明之际,篆刻始入士林。文三桥首倡
复古,开一代流凤,力纠前人屈曲乖谬之失。以后,皖(何震)、歙(程邃)、浙(丁敬)、邓(邓琰),递相影响,虽仍循守秦汉,但宗派已成,各标新帜,蔚为壮观。摹印一道,其所以敢与
书法、绘画相驰驱,争鼎于中国传统艺坛之上,实有
明清两代篆刻家的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