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官府的有关材料记载,“明代累朝制造缎匹,不过三万匹,上用赏赐,倶在其中”,甚至“一岁所造,供费
有余”。然自天顺以后,靡费情况日增。如
嘉靖年间,由于赏赉无时,使缎匹“每称缺乏”。
嘉靖三十年(1551年),命
浙江、苏、松等处增织
纻丝、
纱罗共86300匹。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又命
浙江、
福建、
南直隶苏、松等府
织造各色花样
纻丝、
纱罗共30150匹。这些都远远地超过了额定的岁造数字。到16世纪70年代后又万历年间),岁造之外的添织,日益频繁,几乎成为常例。至万历
四十七年(1619年),由于
连年派织浩繁,造成“民穷财尽”。应天(
南京)和
浙江巡抚“交章言公私两匮,缎匹缺乏,迄暂行停织”。万历
皇帝朱翊钧,不但不肯表示丝毫的让步,反威吓谏奏的臣下说:“如再借言阻挠,有误吉典,必罪不宥。”从以上材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挥霍无度,导致大量的
加派增织,
江南一带(包括
南京在内)的丝织生产规模也由此日益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