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羌人地带”中部,完全的“汉化”发生在四川西部的芦山、雅安一带(约当今雅安地区)。居于此地及西至康定之间的非汉族群,在汉代至
魏晋南北朝时被中原人称作“
青衣羌”。公元前1世纪,汉朝在沈黎郡设了两个
都尉:青衣
都尉治理汉民,牦牛
都尉治
羌人。可见当时雅安、芦山一带住民,至少有部分已是中原编户之民了。唐代时,无论是为战争或是和平贸易,这儿都是唐朝与吐蕃往来的孔道。大量军民商贾来此经营、定居,如此使得这一带居民与汉人有更多的接触。在这样的接触中,汉人与非汉人群基本上相安共存。唐代在此设雅州卢山郡与黎州洪源郡,又在此两州各设二十余羁縻州,授非汉
领袖为都督、刺史等官衔,任其世袭。唐武后时,曾计划以武力讨伐“雅州生羌”,以借道袭击吐蕃。但陈子昂反对此议,他的理由是“雅州边羌未尝一日为盗”。因此他认为用不着侵扰他们,而引起北方“西山诸羌”的叛乱。此种相安关系,应部分归功于当地的贸易孔道位置,汉与非汉都能从中各蒙其利。此种密切往来关系,也使得许多本地
部族上层人物逐渐汉化。如当时邛崃附近有“三王蛮”,据《
新唐书》记载,其为:“筰都夷、
白马氐之遗种,杨、刘、郝
三姓世为长,袭封王,号为三王部落。”可见,当时本地部分非汉土著
头领已有了
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