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
侗族的
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苗族
侗族的
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已得到较大的发展。在秦汉时代,西南地区的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
蜡染技术,据《
贵州通志》记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
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又因为主要产于苗、瑶地区,所以又称为“傜斑布”。苗族原本擅长纺麻织布,织好的布用蓼蓝、
红花、
栀子、五倍子等草药就可以染成蓝、红、黄、黑等颜色。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
蜡染)已十分盛行。以
蜡染作主要装饰的有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
头巾、
围腰、衣服、
裙子、绑腿,都是
蜡染制成,其他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书包、背带等也都使用
蜡染;安顺、普定、
织金一带的苗族妇女把
蜡染花纹装饰在
衣袖、
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她们背孩子的
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
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