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知识的教育和传承中,紧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获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彝族以农业为主,
畜牧业、林业、
渔业、采集、
手工业和商业都从属于农业,属
家庭副业性质。彝族社会内部一般已有分工,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区分,男子主要负责犁田、耙地、修水利、
狩猎、放牧等,妇女则主要从事栽秧、除草、种菜、采集、纺织、
刺绣、饲养家禽等。许多地区的彝族,男孩到十二三岁以后,则跟随父亲从事放牧、打猎和砍柴;
女孩则跟着母亲栽秧、锄地和照管小
牲畜。十三四岁以后,父母
带领他们开始从事各种繁重复杂的劳动。这些知识一方面是直接保存在个体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中,另一方面则大量地间接地保存在彝族的“劳动歌”中,如《节令歌》这些歌谣较完整地把全年的生产过程总结出来了。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的教育和传承,既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直接获得,也通过长辈言传身教进行,此外,也通过一些
谚语、家训和文学艺术作品间接地获得,并获得一种重视教育的社会共识。如彝书有谚:“不学习的人,像不长
谷物的生荒地”、“刀不
快要磨,人不知要学”、“
牛羊发展不发展在放牧,小孩懂事在教育”、“养子不教子,不如养条狗”、“人识
诗书则成才,草吸露水则茂盛”。至于说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除了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视外,还与彝族社会习惯法的监督和实施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从小就养成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年轻人
骑马路遇老年人,必须下马让路;老年人进家,小辈须起身让座,敬烟敬茶;子女与父母分居后,逢年过节必须送鸡、猪、牛肉和细面荞粑粑等孝敬老人;在农忙时节或起房盖屋时,人们相互帮助,不取
报酬。彝族与朋友相处,真诚相待。萍水相逢,对方先敬你一碗酒,若一口干了,就表示看得起他,彼此即成
好友;你若喜欢他的东西,无论有多贵重,他都会
马上赠与。
平时,老年人给年轻一代讲述家谱、族谱或
祖先的历史,这也成为家族团结和内聚的源泉。这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法规,
青年人都自觉地遵守,这显然是受到社会教育影响后形成的品德和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