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绫在明清时期的
北京更为盛行,已不局限于
寺院中的
佛事用品,
扇套、钱袋、
褡裢、
眼镜盒、
香囊、
荷包等也用其作为装饰。除了宫廷中
刺绣小件的大量使用之外,民用的
挽袖、
花边中也经常使用,一般以绿色调为主,
色彩对比鲜艳,工艺细腻。这些广泛流传于日用品,用料更是十分讲究;多用
软缎和
织锦,配以
彩绣,
穿珠,
盘金,效果更为精美,
堆绫工艺也更加丰富。
堆绫工艺最盛行、
技艺最成熟的时期是清代,至今故宫还收藏着用
堆绫拼贴工艺作装饰
纹样的袍、褂以及
椅垫、
荷包等物品。
北京雍和宫内收藏着清代
乾隆皇帝母亲亲手制作的一幅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
锦缎布料组合
拼贴的
绿度母绣像。
北京白塔寺出土的清初
袈裟上就有
堆绫做出的莲、桃、菊、
牵牛花等12种
花卉,
花型饱满、
色彩和谐。
丝绫堆绣这种工艺经过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融会多种
技法,
色彩绚丽,做工精细,并且具有
浅浮雕效果的艺术特色。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崔洁1994年
创作的
丝绫堆绣《清明上河图》的局部《虹桥》一段,作品在挖掘并继承了唐宋时期
堆绫的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1996年,国务院总理李鹏将
崔洁创作的
丝绫堆绣座屏《清明上河图》的一段《虹桥》作为
国礼赠送给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后来又将《清明上河图》全卷绣制完成,共计11段(每段为220cmX100cm),现由
中国工艺
美术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