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风情题材,
风格亦不尽相同,如《秋江晚渡》、《
杏花村》、《风雨归舟》、《访友》、《钓艇去悠悠》等,雅而谐俗,画有
诗情,绘刻亦精细。与之相较,如《
同庆丰年》、《
庄家忙》、《渔家乐》、《渔樵耕读》、《鸡声茅店月》、《京西碧云寺》、《晴川阁重阳登高图》,则又是一种风致,俗中含雅,意义更深沉,更贴近实际生活。《文明娶亲》、《闹龙舟》、《新刻紫竹林跑自行洋车》则为当时现实生活的描绘,在那个
照相机摄影尚不普及的年代,这些
画幅就是社会历史生活的“
实录”,其
文物价值不可低估。《闹龙舟》一幅,描绘旧时津人五月
端阳吊屈原的赛船活动。这幅画引起我的回忆。六十五年前,我曾在芥园渡口看过划船竞赛。是不是为吊屈原,就记不清了。那时河面还是相当宽阔的,隔河张家树林一抹的垂柳,两岸拥满了人。过往的漕船,停泊在二里开外。芥园庙前搭有厦形的席棚,是赛船组织者的临时下处。沿河岸插有一遛旗帜,随风飘动。我是早晨去的,未到中午便回家了。下午也没再去。听说赛船持续了一整天。自此以后,再也没有看过和听说赛船的事。看了这幅《闹龙舟》,我仿佛仍站在芥园渡口,使劲地挤开人缝,看那船划如飞,听那急遽的
锣鼓响声,忘情身在何处。十几年前,买了一部清人麟庆
刊刻的《鸿雪因缘图记》的影印本,里面有一幅《津门竞渡》图,地点在三岔河口。看来,端午节竞渡吊屈原,南北皆然,
天津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