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过去因植柳繁茂而得名,当地年画的创始年代并未见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著名的民间美术史论家和年画研究专家王树村先生(1923—2009)根据遗存的明末年画
珍本实物,并结合当时尚健在的清代
同治、道光年间的老艺人的口述,以及较老的年画作坊“
戴廉增画店”开业年代和“戴氏家谱”的记载,进行考证和推算,认为当地流传的杨柳青年画始自
明万历年间一说是可信的。清代早期至康熙末年,杨柳青年画日益完善和提高;清中叶,尤其是乾隆、嘉庆两朝,杨柳青年画的发展达到鼎盛,相关从业者(包括画工、
刻工、
刷工、
裱工、造纸工)至少有3000人之多,形成了以杨柳青镇为中心,辐射至南乡36个村庄都从事年画生产和销售的繁荣局面,呈现出“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的黄金时代盛况;清道光以后,所谓的“乾嘉盛世”已过,社会
局势趋于动荡,杨柳青年画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有所转变,出现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风格上除保持传统的“细活”年画外,为降低成本,还
制作了大量画工粗率、大笔涂抹的“
粗活”(又称“卫抹子”);清末至民国,随着价廉但质糙的“
洋纸”、“
洋色”输入,以及石印和
胶印技术在
天津的兴起,杨柳青传统
木版年画发展至此曰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