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民早已发明了驯养家蚕和
抽丝编絹之术,而四川的气候、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发展
栽桑养蚕。据《
华阳国志》记载,成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
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因成都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适合
农桑,为以后的养蚕、治丝茧、织绢锦
创造了条件。随着
栽桑养蚕业的兴旺,这个时期的丝织技艺已现雏形,为以后出现的“帛”提供了基本条件。早期帛的生产技术和
织造技艺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已无法考证。但应说明的是,制作帛必须具有相应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即早期简单的
织造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
织造技艺才能一步步发展成型。据史料记载,锦最早见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才频繁出现。据《史记》一书记载,春秋战国时四川
织造的布、帛,远销秦国和各诸侯国。是谁发明了早期的
织造技艺和锦,既无史料记载也无民间传说。帛的出现说明
织造技艺和
蜀锦起源较早,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了规模。从近年来陆续出土的
织锦看,由于有了四川
蚕桑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丝织业从
栽桑、养蚕、
抽丝、
织帛到精练
染色和
织锦,早期
蜀锦生产技术和
织造技艺在这个时期已初步成型,它们同样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各朝各代
织锦机构和
织锦工匠们的努力承继和不断积累,
织造技艺不断创新,
织造机具不断改良,专业化分工不断强化,并促使四川成为中华大地最早、最发达的蚕桑
丝绸生产基地。四川亦是当时世界上
丝织业最先进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