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干栏”屋:古越人多住“干栏”屋。所谓“干栏”屋,是以木桩为基础,上架大小横梁以承托
木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再在基座上盖屋。这种建建筑形式实际上是原始人民巢居的遗风,适应我国南方阴雨潮湿、草莽丛生的气候地理环境。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古越人主要聚居地之一的
浙江杭州湾地区发掘距今六七千年的
河姆渡遗址时,就曾清理出这种木构造建筑。与古越人有密切渊源关系的广西壮族、海南岛黎族等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也住这种“干栏”屋。
台湾原住民亦然。他们“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沈莹:《临海水土志》)。“巢居穴处,血饮毛茹”(郁永河:《神海纪游》)。直到清末还有原住民生活在树上。迄今阿里山曹族的“公廨”、“仓房”仍多架屋于桩上似楼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