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藏族
织绣技艺传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纺织
技艺传承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
丹巴县中路罕额依遗址发掘简报》载,在这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发掘出土的第一期
文物中,有
骨质的“
纺轮”。经碳十四测定,该遗址的第一期年代在B.P5000——B.P4500之间。同时,还发掘出了数量较多的
骨针。由此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
嘉绒藏区的纺织
技艺已经发育。隋唐以前,
嘉绒藏区史称“
嘉良”,居住其地的
嘉绒藏族先民被称之为
嘉良夷。在《
北史.附国传》中载:“
嘉良夷政令系之
酋帅……其俗以皮为帽,形圆如钵。或带幂敦。衣多
毛毼皮裘”。文中所记“
毛毼”即指用
羊毛纺织的
毪子。唐代,
成都平原以西
岷江、
大渡河流域地区被称之为“西山”,在《
旧唐书》、《
新唐书》中的《东女国》条下即有关于“西山诸羌”的记载。在西山诸羌中最为有名的
部族被称之为“西山八国”,其哥邻之部首当其冲。唐时,西山一带为唐蕃政权交往之冲,唐蕃统治者皆欲拥有西山诸部,其中的哥邻等部渐融于藏族之中。《
旧唐书》中曾记有西山八部曾内附的记载,“立悉等数
国王数来朝,召见于麟德殿……其年
松州生羌等二万余众相继内附,其粘信部落董梦葱、龙诺部落主董辟和,皆授试卫卿立悉等并赴
明年元会讫,锡以金帛各遣还”。此时,汉地
挑花刺绣传入今天的
四川藏羌地区(指唐时西山八国地)。元、明、清时期,
四川西部
藏区均推行土司制度,历代中央政权除在区内加强政治统治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逐渐频繁,推进了
嘉绒藏族
织绣工艺的发展。清
中叶,
乾隆征伐大、
小金川以后,汉族移民进入
嘉绒地区,这些汉族移民也随之带来了汉族地区的
挑花刺绣技艺,
嘉绒藏族在原有
织绣的基础上,吸纳了更多的汉地
挑花刺绣技艺,致使
嘉绒藏族
织绣技艺更臻成熟,自成体系,并一直
传承至今。
嘉绒藏族
织绣技艺代表性
传承人杨华珍从小受外婆、母亲传习,擅长
挑花双面
刺绣和
盘金绣,被国务院命名为
嘉绒藏族
织绣国家级代表性名录
传承人,凭借
十字绣《
天地吉祥》、《
瑞兽图》、《
百鸟图》和骑扭并绣《
牡丹花》、扎扭并绣《
吉祥八宝》、
插针绣《黄
财神》和《
释迦牟尼佛》、
盘金绣《四臂
观音》和
挑花刺绣《
花团锦簇》荣获联合国教科文民间组织颁发的"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
中国手工艺“大奖”。同时,她还被授予“最佳文化
传承人大奖“和”世界青年大会特别荣誉奖”。尤其是她们采用藏族
织绣传统的堆、扎、扣等并绣两幅高22米、宽15米的巨幅
唐卡《
释迦牟尼说法》和《千手千眼
观世音》在
四川省第六届少数民族
艺术节和
成都国际
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成为
阿坝馆的镇馆之宝并荣获金奖,艺惊绣坛,她获得“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殊荣,已成为藏族
织绣孤峰雪线,也因此被誉为“针尖上的芭蕾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