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
日本学者基本沿袭了黑田源次的观点,只是对于一些细节做了更为详尽的推断。20世纪60年代樋口弘编辑
出版了《
中国版画集成》一书,该书的核心部分便是
苏州版画。他在《
苏州版画》一文中强调了
苏州版画的题材与
题诗体现出的市民意识,对于
苏州洋风
版画的衰亡又提出了新的解释:“到了
乾隆末年这些高贵的大型
版画便渐渐不兴了。其原因不外是:一、社会经济力的衰退。二、外国帝国主义引起了仇外心理而波及洋风格
版画。三、大众未能认识其价值。四、熟练的画、刻、印工相继死亡而后继无人。如此便由中、小型廉价、通俗,
色彩艳丽的年画所替代了,
刊印这些
版画的画坊如前述的,柳双合、谢义合、姚正合、李祥吉、中桂正具等。其销路遍及
大江南北,也继续输出
日本。”成濑不二雄在《蘇州
版画について》(1988年)一文中把
苏州版画分为初期(明代中期至清代康熙时期)与
盛期(雍正至
乾隆年间),他认为
盛期苏州版画最值得注意的是采用
西洋透视法和阴影法的“风景画”,这部分作品实际上就是小野忠重所说的“
风俗画”。成濑不二雄分析了这批作品与
西洋铜
版画的异同,认为这类作品“反映了不受传统束缚的
苏州市民意识”。此外,1995年
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举办了“
中国の洋風画”展览,
出版的展览
图录,对
苏州版画中有西方绘画因素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