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蜀国的布、帛已被商人贩运到秦国的雍(今陕西凤翔县)、新都阳(今陕西临潼县)等主要城市。公元前316年,
秦惠王准备伐楚,与群臣议曰:“夫蜀,西僻之国,戎狄为邻,不如伐楚。”大夫、中尉田真黄进言道:“其国富饶,得其布帛
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惠王曰:“善。”然后,
司马错率领浩浩荡荡的秦军踏破
剑门关,征服了巴蜀。公元前311年,
张仪、张若在成都构筑大城后,在大城西侧筑少城,在大城的城南夷里桥南岸筑“
锦官城”,把
织锦工人集中起来,设“
锦官”收税和监督管理。据《
华阳国志》和《水经注》记载:“夷里桥南岸,道西有城,故
锦官也。
濯锦鲜明,命曰锦里。”当时,蜀地
锦类生产已成为一项重要产业,
蜀锦织造技艺逐步得到完善,产量也获得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