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
男装只有从《百苗图抄本汇编》以及清代其他
史籍资料来比较,在清初或者说清代中期以前,绝大部分
侗族地区的
男装仍然完好地保持他们的特色和
风格。《百苗图抄本汇编》以绘画形式记录了当时各地
侗族男装,如清江仲家,绘有两名清江仲家的男子在押一名带有木枷锁的犯人。画上文字曰“清江仲家台拱有之,妇人勤劳,男子头缠红布……”;黑仲家男子服装均为
黑色,头饰均是长发,用红布带扎头发于头顶;上衣为宽松大襟衣,腰上捆红腰带,
裤子也是
黑色宽松裤,小腿上系
黑色绑腿。侗人绘
隆冬季节,有一男两女做抄手状,为采芦花行走在野外。文字曰:“侗人在下游洪州尤众,性多猜疑。男女青衣
跣足,冬则采芦花御寒。”如此等等,无一而足。但是,清朝
嘉庆以后,
侗族族
男装变化开始加速,这一点从成书于
嘉庆中期的《黔南职方纪略》中可以列举出若干例证。这种变化与“改土归流”及“男变女不变,生变死不变”的清代同化政策有直接关系。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彻底冲破了
侗族地区的封闭,成为
侗族人民直面外界、对外交流得以加强的条件和导向。在这种不断加强的交流中,男人服饰较女人服饰更容易受到冲击,传统的文化习俗决定了男人要比女人有更多的对外交往的机会。他们在接受新观念的同时,接受了外来的服饰
款式,从而加速了本民族传统服饰的变化。同时,伴随着中国一百多年来
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工业机器生产的服饰材料的涌入,使苗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一样,找到一种与传统手工产品相比更加实用更加简便又更加经济的用品。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工业产品冲击的双重压力下,
侗族男装的变化在所难免。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给苗族太多的冲击,传统的苗族
男装在时间长河的淘洗中留存领地越来越狭小,以致今天只有极少数地区苗族还在日常生活中保留有本民族特色的
男装,更多的地区只有在节日、庆典、祭祖等场合上才出现。传统
男装已经礼服化,失去了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逐渐走向消失。相当大一部分苗族地区已经很难看到该民族
男装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