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带的苗族的
戳纱绣大多是以金
青色的布为绣底,以红紫、茄色紫或红青等式与
底色相近的
丝线,进行大面积的
戳纱绣,这种
戳纱绣的花纹形式,多以米字格作底的基本
骨架,在各交叉点上的
圆形、
方形、
矩形、
菱形组成
四角对称
四方连续的花纹;有
球路纹、
八达晕、
六达晕、
天华锦等为主干,以浮萍花为主体花,配以蝴蝶花、
柿蒂花、豇豆花及各种野草花。并常在大、中、小型的
几何纹中填充小型散朵花、小型
动物图案。这些东西一一戳绣成纹以后,在适当的地方,以
白色或
黄色丝线用
连环锁丝绣的技法围上一段边,再以
金色闪光小圆片钉在空挡处,使整个绣幅更显得富丽致密,多姿多彩。这种相近色的
着色搭配成花法与明清时代的“
宋式锦”有些相似。明清
宋式锦除了陈设应用喜欢彩色而外,专供衣用的疋料制品喜欢用相近的颜色相配作锦。例如
香色配米黄;青和
深蓝配宝蓝;浅
骆驼配驼灰;
雪灰配玉色;
墨绿配、
果绿等,多以
金色白色作勾边线。这种
宋朝的传统
风格,明清以为美,刻意效仿,故有“明清
宋式锦”的称谓。这一带的苗族服饰也常常习惯于除衣服
戳纱绣经相近色配花以外,再以
黄白二色勾边等做法。这一方面以历史传承为借鉴,另一方面也是苗族的艰苦生活造成的沉重、压抑的民族思想感情的流露。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各民族间的融合,促使各民族间的民间工艺也在不断演变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原有的金青与
紫红成花的配色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似乎觉得原有的方式已不能充分表达当代的思想感情,于是,凯里、黄平、台江、施秉、镇远这一地带的妇女们逐渐改用鲜艳热烈而明快的五彩色绣,衣背花、背带花等则改用阴丹蓝或翠
蓝色作绣底,花纹往往以漏底蓝为一个层次上的
蓝色丝线铺戳,使其
色彩更加具有光泽。
纹样以
菱形、
矩形等
几何纹为主,配以水波纹、
方格纹、
连环套、
球路纹、四达晕、
六达晕、
八达晕等,原来的单色如今改用彩色
丝线戳纱绣,套以水藻花、浮萍花、对翅蝶纹等相陪衬;一般还喜用翠蓝、
明黄、月白、等色为绣底,用
深蓝、
深红、
果绿、
墨绿、黄等色分层成纹,一种色一种层次、一个花回。变化之多目不暇接,时而单一
母题作
二方连续,时而又是
复合母题或两个单元轮换排列。同时十分讲究虚实疏密、刚柔动静的照应对比和多样统一,别有风趣。苗族妇女掌握的变化是
构图的基本规律,使得很严谨的
几何纹与较为自由的
植物花纹图案搭配,加上独特的配色方法,使得缤纷艳丽的众多
色彩互相谐和统一起来,开创一种无与伦比的雍容华贵而又明快爽朗的
色彩境界。这样,一幅幅、
一件件装饰性强、
技艺精湛的手工艺术精品便在朴实的苗族妇女们的指尖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