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多以
儒家思想为主体,
儒家的
色彩观强调社会伦理道德控制下人的共性,而忽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一面。传统的“五方正色”观就是完全渗透着
儒家的这种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为大家共同的信仰背景和标准尺度。在
土家织锦的民间
色彩中,“五方正色”成了这种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具有最为典型的象征寓意性特征。流传于
湘西一带的地域性“弹戏”及古老的“傩戏”,其戏脸谱就讲究“红忠白奸黄好汉;绿侠青勇黑刚连”之说,这种象征寓意性的
色彩文化符号与
土家织锦也是不谋而合的。而道家在
色彩方面却让人不追求表面
色彩的华丽,在朴素自然之中给心理意志留下更大的活动余地。
湘西土家族中巴賨成分较重,信仰
道教的比例相对较大而早。所以,道家观念影响在民间不可小视。
土家织锦在早期的
平纹织锦中完全为素色,之后在
斜纹织锦中才发展为彩色。而且,
土家织锦在
技艺的传承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只传授
织花的
图样,不传授
织花的颜色。
图样的颜巴定菲
织花人自己去体会,不同的
织花人会织出不回颜色的
图样,完全靠智慧织出“
显色”。显然,这种传承力八八人打破了一般民间工艺在艺术上完全程式化的一统僵局,给
织造者更多的
创造空间,既不忘程式化
图样的
人文构成,也崇尚
儒家的“五方正色”和道家的自然而然,从而使
土家织锦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更丰富多彩,更富有生命力。
土家织锦的
色彩搭配采用随心所欲的手法世代相传,熟练的
土家织锦人在
织造的过程中讲究“色从心生”,强调个人对
图纹色彩的感悟。十个人织一种图案,会出现十种不同的
色彩效果。这与严格的
图纹传承形成“一张一驰”的鲜明对照。这些构成的形式和
色彩的组合都是土家人本体生命的自然反映,所含有的整体构成和
色彩的表象意义都程度不同地反映和影响着土家人的审美习惯和艺术取向。熟练的
织锦人在
织造过程中一般不需对照实物
图样,不假思索的信手抓线(
色纬)配色,恰好说明了他们心中有谱,胸有成竹,织出来的
色彩不但不花,反而更加灵动而自由,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
色彩效果。在笔者画室的墙壁上有一幅大型
土家织锦壁挂,那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的嫡传侄孙、亦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
织锦艺术家叶水云赠送我的作品——岩墙花。这幅岩墙花与传统的岩墙花图案大同小异,正中五团连续展开的主体图案,呈现出红、蓝、紫、黄等五种完全不同的
色彩。而且每团主体图案都在深
黑色的
底子中分别采用了10种不同的冷暖
色彩穿插。经初略统计,整幅岩墙花的用色竟超过了30余种之多。这样庞大复杂的
色彩放在一起是如此的协调统一,也打破了连续大图案
色彩过于平衡、板结的先天缺陷,显得十分生动舒展。至于
土家织锦中儒、道、佛三家都相通的“中和”理念,则是综合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集内容及
情感心理上的中和。在“和”的
色彩审美观里,展现给人们一个造型富丽堂皇,
华美艳丽的夺目
色彩。这正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
土家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