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3,673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简称非遗基因库)是一个基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的知识共享平台。该数据库搜集、整合了海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媒体资料,搭建了基于专业术语及其知识网络的非遗知识图谱,从工艺、色彩和纹案三个维度对非遗知识进行了深入拆解、再现和重组,打造了包括非遗多媒体资源库、非遗知识库和非遗创新转化案例库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旨在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及其演化路径,探索中国非遗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承新模式,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与创造性再生。

非遗知识图谱

点击解锁云锦知识关联网络

设计探索

点击体验色彩分析、一键线稿与矢量图生成

图纹识别

点击定位图纹基因
图中的动物是十二生肖中的一种,它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哪一个?换一题ABCD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

丁姓画师五同会图卷

分类:人物
时代:
机构:故宫
点击开启知识探索
3%

丁姓画师五同会图卷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廷试均得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弘治八年(1495年)擢吏部右侍郎。后任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入内阁,专任典诰。弘治十六年(1503年)进礼部尚书,十七年七月卒于官,谥文定,赠太子太保。行履高洁而自守以正。工诗文,有《匏庵家藏集》。善书法,规模苏轼,自成一格,为明代著名书法家。  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号守溪,学者称“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十年(1474年)乡试、次年会试俱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弘治初,选侍讲学士,充讲官。后转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起为吏部左侍郎,与诸大臣请诛大太监刘瑾。刘瑾掌权,欲焦芳入阁,廷议独推鏊。刘瑾迫于公论,命鏊以本官兼学士与芳同入内阁。时中外大权皆归瑾,鏊不能救,力求去,四年,许之。嘉靖三年(1524年)卒。赠太傅,谥文恪。其人博学有识鉴,文章议论畅明,为人、德望均为时人敬服,门下学生众多,唐寅也是其中之一。著有《姑苏志》、《震泽集》等,《明史》一百八十一有传。陈仁锡(1581—1636年),字明卿,号芝台,明苏州府长洲人。曾从武进钱一本学《易》,得其旨要。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授编修,典诰敕。迁南京国子祭奇偶酒。讲求经济,有志天下事,性好学,喜著书。有《四书备考》、重订古周礼》等。卒谥“文庄”。陈璚(1440-1506年),字成斋,改字玉汝,长洲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改翰林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累迁至大理寺左少卿,复为南京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进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督操江诸军。以病乞休。正德元年(1506年)卒。为官勤励,不失官誉。其孙陈淳为著名画家。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古,号惜抱居士,安徽桐城人。清乾隆癸未进士,散馆主亊,迁礼部郎中告归,主讲钟山书院等。晚而工书。有《惜抱轩全集》、《水经注》、《三传补注》等著作。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别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鸿博官检讨,后入直内廷。工诗,与王士祯齐名。精于金石考据之学。书工古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他的隶书定为逸品下。亦工画。因学识渊博,深得康熙皇帝赏识,曾参与编纂《明史》。为完成《日下旧闻》一书,他不仅摘录古书,且逐一实地考察对照:“雄关绝障,策屐登临;名刹高台,按图指索。认籀文于甫草,最详同马攻车;剔碑版于荒苔,尽访吉金贞石。”历尽辛苦,终成此书。著有《曝书亭集》等书行世。           吴洪(1445-1522年),字禹畴,吴江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郎中,贵州、广东按察副使,福建按察使,太仆寺卿,工部侍郎,拜南京刑部尚书。矫矫有风节。忤刘瑾,勒致仕。嘉靖元年(1522年)卒,赠太子太保。指文人雅士吟诗作画、议论学问以及休闲娱乐的集会。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br>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br>  <br>李杰(1443-1517年),字世贤,常熟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历官侍读学士、南京国子祭酒、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等,迁南京礼部右侍郎,入为礼部左侍郎。正德初,进南京吏部尚书,改礼部尚书。以事忤刘瑾,致仕归。正德十二年(1517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安。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相貌形神的绘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划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BR>  
3%

设计说明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廷试均得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弘治八年(1495年)擢吏部右侍郎。后任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入内阁,专任典诰。弘治十六年(1503年)进礼部尚书,十七年七月卒于官,谥文定,赠太子太保。行履高洁而自守以正。工诗文,有《匏庵家藏集》。善书法,规模苏轼,自成一格,为明代著名书法家。  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号守溪,学者称“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十年(1474年)乡试、次年会试俱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弘治初,选侍讲学士,充讲官。后转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起为吏部左侍郎,与诸大臣请诛大太监刘瑾。刘瑾掌权,欲焦芳入阁,廷议独推鏊。刘瑾迫于公论,命鏊以本官兼学士与芳同入内阁。时中外大权皆归瑾,鏊不能救,力求去,四年,许之。嘉靖三年(1524年)卒。赠太傅,谥文恪。其人博学有识鉴,文章议论畅明,为人、德望均为时人敬服,门下学生众多,唐寅也是其中之一。著有《姑苏志》、《震泽集》等,《明史》一百八十一有传。陈仁锡(1581—1636年),字明卿,号芝台,明苏州府长洲人。曾从武进钱一本学《易》,得其旨要。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授编修,典诰敕。迁南京国子祭奇偶酒。讲求经济,有志天下事,性好学,喜著书。有《四书备考》、重订古周礼》等。卒谥“文庄”。陈璚(1440-1506年),字成斋,改字玉汝,长洲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改翰林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累迁至大理寺左少卿,复为南京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进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督操江诸军。以病乞休。正德元年(1506年)卒。为官勤励,不失官誉。其孙陈淳为著名画家。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古,号惜抱居士,安徽桐城人。清乾隆癸未进士,散馆主亊,迁礼部郎中告归,主讲钟山书院等。晚而工书。有《惜抱轩全集》、《水经注》、《三传补注》等著作。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别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鸿博官检讨,后入直内廷。工诗,与王士祯齐名。精于金石考据之学。书工古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他的隶书定为逸品下。亦工画。因学识渊博,深得康熙皇帝赏识,曾参与编纂《明史》。为完成《日下旧闻》一书,他不仅摘录古书,且逐一实地考察对照:“雄关绝障,策屐登临;名刹高台,按图指索。认籀文于甫草,最详同马攻车;剔碑版于荒苔,尽访吉金贞石。”历尽辛苦,终成此书。著有《曝书亭集》等书行世。           吴洪(1445-1522年),字禹畴,吴江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郎中,贵州、广东按察副使,福建按察使,太仆寺卿,工部侍郎,拜南京刑部尚书。矫矫有风节。忤刘瑾,勒致仕。嘉靖元年(1522年)卒,赠太子太保。指文人雅士吟诗作画、议论学问以及休闲娱乐的集会。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br>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br>  <br>李杰(1443-1517年),字世贤,常熟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历官侍读学士、南京国子祭酒、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等,迁南京礼部右侍郎,入为礼部左侍郎。正德初,进南京吏部尚书,改礼部尚书。以事忤刘瑾,致仕归。正德十二年(1517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安。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相貌形神的绘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划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