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边远
瑶族山区可分为两类地区。一类是居住在桂西、黔南、滇东大石山区场的布努瑶、白裤瑶、青衣瑶、山瑶杂散聚落区。这类地区由于长期过度开垦,植被破坏,表土流失,山石裸露,山多地少,土地瘠薄,河流稀少,
长年皆缺水,一雨便成灾,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居住在这类地区的布努瑶、白裤瑶等
瑶族,以种植旱地作物为生,绝少水田。即使旱地,也多是东一块,西一块,散漫于
岩石丛中,平整连片的不多。作物以玉米为主,杂以红薯、木薯、芋头、粟米、麦、
高粱。芭蕉芋充当食粮,是这类地区的特产。其他旱地作物,以豆类为大宗。品种极多,有花生、黄豆、
绿豆、红豆、
黑豆、饭豆。除花生多连片种植取为
油料外,其他豆类作物或间种在玉米地、红薯地里,或播种于石缝中,不占耕地,不施肥料,亦能生长结实。都安、大化、巴马等县布努瑶于玉米地里套种一种名为“
火麻”的
油料作物,取其籽实置碓坑中春烂后,伴豆腐、青菜煮,以之代食油,亦称一大特产。
棉花、
蓝靛为土布生产必需之原料,
近现代布努瑶、白裤瑶、土瑶社会中,每家每户多有出产。石山地区耕地土层薄,土中暗藏不少石块,用牛犁、手锄翻土易折断犁尖、锄口。当地
瑶族沿用自汉唐时期从
中原传入的一种古老农具耒,俗称“踏犁”。用踏犁翻土犁尖碰着
石头可绕开,也可提起另犁,然一脚之力不及牛力,也不及双手之力。用踏犁耙地,一个壮劳力一天仅翻地约半亩,不及牛犁五分之一、手锄二分之一。效率虽不高,却适合使用。其他农具有碎土及平整地块、松土除草用的刮子,
挖坑播种用的小月刮,收割用的
镰刀等。布努瑶、山瑶也用
草木灰和人畜粪尿做肥料。然终因耕地瘠薄,加之玉米产量本来不及水稻高,亩产只得百余斤。因此,
近现代石山地区的
瑶族,玉米出产多不能满足粮食需要,不得不代以瓜菜,生活十分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