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
综片提花到束综
提花工艺前进了一大步,但束综织制复杂的大花纹难度仍然很大,在西汉宣帝时,河北
巨鹿(今河北
涿州)
陈宝光妻,从成百上千的综束中,找出
综丝升降变化的规律,进行同类合并,改进成有一百二十综的
花绫织机。实际就是用六十枚蹑针来回倒顺
提花织出上下对称型的花纹(1:1的夹纬未计入),人称一百二十综、一百二十蹑。一综一蹑,一蹑控制一根
经丝的
提花织
绫机,虽然织出了
散花绫和蒲挑锦,但
织造仍然困难,效率之低,用六十天才织出了一匹
花绫。后不断进行改进成为六十综六十蹑、五十综五十蹑的
绫机。到了三国时期,陕西扶风(今兴平)
马钧,将六十蹑的
旧绫机(
思绫机)改为十二蹑,用十二蹑控制六十综,使织
绫机效率提高五倍。马钩对
绫机的改革,正是体现了我国
提花技术的过渡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