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道光以来,上海邑庙西侧的
小校场(今称旧校场)一带逐渐成为苏州桃花坞年画销售的集中地。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为了逃避战火,大批桃花坞
木版年画作坊的业主和工匠搬迁于此,
小校场成为移植上海的桃花坞年画的
制作基地。“
小校场木版年画”也成为
刘汝醴与罗尗子所说的“上海版的苏式年画”的代名词。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是“
小校场木版年画”的繁盛期。此时的上海
小校场一带有吴太元、
吴锦增、王礼记、吴文艺(文仪斋)、沈文雅、孙文雅、
筠香斋、久和斋、三兴斋、韩菁华、
周恒兴、赵一大、铭香斋、新昌、新记、松记、和记、孙茂记、源兴、
泰兴、周兴、飞云阁、彩云阁、爱莲堂、甘德盛等。其中,吴太元、
吴锦增和王礼记三家是从苏州迁入的名店号。画家钱慧安、
吴友如等均参与年画稿的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