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后汉文献中亦不乏对苗族纺织的记载。苗族先民“绩织木皮,染以草实,好
五色衣服”,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时苗族人民的织、染、绣的工艺水平。“绩织木皮”说明苗族人民除运用葛、麻和丝
纤维纺织外,还可能广泛运用某种树
纤维进行纺织。直到明、清之际的各种
史籍仍有苗族人民“绩织木皮”的记载。在苗族民间确实有把杜仲树称为“都玑升”,即汉意为“绸丝树”的,并有苗族先人用杜仲丝、楮皮
纤维纺布缝衣的传说。秦汉时代武陵郡、巴郡的“蛮夷”都实行缴纳布匹(即“费布”)的贡赋制度。可见这些地区包括苗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的
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唐、宋期间,在
中国封建经济获得更大发展的前提下,苗族
纺织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唐贞观三年“东谢蛮”首领谢元琛到唐都朝贡时就身着绸缎做的衣裳,说明唐时苗族腹心地区(今黔南黔东南)已有比较高水平的
丝绸纺织。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开元年间黔州给唐中央贡赋有黄蜡、贮、布,元和年间有竹布、贮
麻布;诚州土贡有斑白绢;鼎州土贡有布、伫、竦;澧州土贡有绫等。
葛布、
苎麻布、溪布、绢、绫等成为经常的贡品,足见当时苗族居住的五溪地区
纺织业的发展。到了唐朝
棉花从
印度引进之后,
贵州又成为
中国植棉最早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