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梆子腔的蓬勃发展是促成清代后期晋南
戏曲年画发展和创新的客观条件,不断丰富、详实的画面
表现使得
戏曲图像的叙事性逐步增强。
清朝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安定的目的,
大兴文字狱运动,焚毁大量刊本,出版业的萧条使得大批刊刻书籍插图的
画工失业,其中很多人被迫投入到年画生产活动中,为年画的
创作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客观上对
戏曲年画
表现形式的拓展提供了可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清代晋南
戏曲年画的
表现形式由原先的单幅
图像嬗变为多幅
图像的连环画形式,具体有一戏两图、一戏四图、一戏八图等样式。一幅多图类型
戏曲年画描绘的故事内容较为完整,将全本大戏分解成若干出
经典的场景,连续的画面使得跌宕起伏的故事发展脉络清晰、
剧情紧凑、扣人心弦,给观者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以
戏曲拂尘纸为例,由清代前期单幅
图像的
戏曲拂尘纸到清代后期逐渐发展出一幅多图类型的
戏曲拂尘纸。在一戏一图
戏曲拂尘纸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一戏四图
戏曲拂尘纸和四戏四图
戏曲拂尘纸。同单幅
图像的拂尘纸形式相比,四幅
图像的拂尘纸形式将
戏曲故事表达的更完整,画面描绘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剧情发展丝丝入扣,大大增强了
戏曲图像的叙事性。一幅多图类型的
戏曲拂尘纸中单幅
图像尺幅最小约为10×11厘米,最大约20×22厘米。通常情况下,
戏曲拂尘纸每图或每一连图都印刻剧目名称,印刻与故事情节相应的内容,少数还注明画店信息。受画面尺幅影响,
图像一般以人物组合为主,占据大部分画面空间,背景为故事发生场景。在动态的
戏曲表演中,人物角色的唱、念、做、打是歌舞演故事的关键,而在静态的
戏曲年画中,画面
构图、人物造型、线条勾勒、
色彩搭配则是讲述
戏曲故事的基础。
戏曲文本的充实促使
戏曲表演趋向复杂,戏台规模也随之扩大。受其影响,
戏曲图像必然要完善故事情节的叙述,一幅多图类型
戏曲拂尘纸所
表现的剧目场景由一个增加到四个,所承载的信息量扩大四倍,
构图形式发生显著变化,这是清代晋南
戏曲年画的重要革新和明显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