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帝传说中,约距今5000-4000年,
黄帝、
炎帝、
蚩尤等
氏族部落都曾经在
北京附近的地区活动过。”从文献记载看,秦汉以前,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046年,在夏、商
奴隶制王朝统治时期,
北京以及北地区同时有几个
部族存在,其中孤竹、燕亳等
部族后来建立了
奴隶制国家,成为商王朝北方的附属国,这其中的
燕国可算是
北京地区最早形成的国家之一。之后,在
武王灭商的过程中被西周的武装力量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西周分封的
诸侯国——
燕国。《
史记·周本纪》云:“封
召公奭于燕。”
周人于成王元年(前1042)来至
北京地区,并在今房山琉璃河建立都城。与此同时,
周武王“封尧后于蓟”,古
蓟城位于今
北京广安门一带。据载
燕国是因为临近
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
燕都”,在一些
古籍中多用
燕京作为
北京的别称,它也是
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由于燕地处于北方边远地区,是北方民族南下的
交通要道,对于周王朝来说,这是一个镇抚
边疆、藩屏王室的重要区域。
战国时期,
燕国已成为北方一大强国,位列
战国七雄之一。而此时燕的都城
蓟城已发展成为“天下
名城”之一。在《
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
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
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
乌桓、夫馀,东绾秽貉、
朝鲜、
真番之利。”意思是说
燕国故都蓟也是渤海、碣石山之间的一个都市。南面通齐、赵,东北面与
胡人交界。从上谷到
辽东一带,地方遥远,人口稀少,屡次遭侵扰,
民俗大致与赵、代地区相似,而百姓迅捷凶悍,不爱思考问题,当地盛产鱼、盐、枣、栗。北面邻近
乌桓、夫余,东面处于控扼秽貊、
朝鲜、
真番的有利地位。随着
秦始皇统一天下霸业的完成,
蓟城由原来的
诸侯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变成了统一的
中原王朝控制下的北方军事重镇。“可以说,
蓟城作为
中原地区的北方门户,它直接关系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公元314年(建兴二年)
蓟城落入
鲜卑族段部手中。此后,
蓟城作为前
燕国都有5年的时间,这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第一次在
蓟城建都,时间虽短,但却是
北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对于
北京后来政治地位的进一步上升具有一定的影响。至
隋代及唐代前期,统一的中央政权才恢复了对
蓟城地区的控制。唐代的时候
蓟城改称
幽州,其商业、
手工业发展兴盛。宋代之后,其迈上了五朝帝都的丹墀。
辽代会同元年(938),将原来的
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
南京作为辽的
陪都,又称
燕京。后来金
贞元元年(1153)金人迁都
燕京,改
燕京为中都大兴府,使
北京地区成为拥有
中国半壁江山的金王朝的政治中心。金以
燕京为都城标志着
北京正式成为皇都,并为自元代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元代时,至元九年(1272)改称
大都,俗称
元大都。今天在
北京的北三环
土城附近依然可以看到复原后的
元大都遗址。马可·波罗曾在他著的
游记中就称
元大都为
汗八里。
汗八里是元时
蒙古人对
大都的称谓,蒙语意为“汗城”,即
可汗所居之处。至明代时,洪武元年(1368)
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
元大都改称
北平。
永乐元年(1403),
明成祖朱棣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
北平府改为
顺天府,建
北京城,并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
北京的开始。
明成祖于
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
北京,改称
京师,直至清代。辛亥革命后,
北京一度成为
北洋军阀统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