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南北“丝绸之路”,四川作为重要的商业口岸和
丝织品的生产基地,对汉代的
丝织业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西汉政府创办了规模巨大的丝织工场,设在长安的“
东织室”、“
西织室”和陈留郡襄邑的“三服官”,均各拥有织工上千人。在四川的庄园里,有专门
织锦的工匠,一般民间
丝织业也得到了普遍发展。关于汉代
蜀锦的质量和技艺等,历史上有不少描绘和记载。在汉代
蜀锦生产技术上,已经有了
提花机,脚踏
织机也普及推广,
染色在青、朱、黄、白、黑等所谓“五方正色”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绿、紫等间色,大大丰富了
丝织品的
色彩内容。而此时的
织造技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生产出不少时代精品。在
司马相如和
蜀锦的故事中提到一种“
鹔鷞”裘,它可能是织成
鹔鷞纹的
蜀锦做的裘面。
鹔鷞,是一种
美丽的
水鸟,长颈,类似
云雁,毛色
碧绿。《清异录》补充说,这件
鹔鷞裘一出现在市场上,立刻轰动了成都,达官贵人们纷纷在华丽的衣服上画上
鹔鷞图案,称为“相如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