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海禁大开,国际市场对
中国桐油、茶油需求增加,两油市场价格上涨。据莫纪德调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恭城县以银元做计算单位的物价,谷子5元/担,米7元/担,玉米6元/担,盐13元/担,黄糖13元/担,
茶叶68元/担,猪肉35元/担,
桐油30元/担,茶油40元/担,除
茶叶、猪两项外,
桐油、茶油每担价银均远高于谷、米、盐、糖。每100斤茶油可换大米570斤。这对于虽然种粮却缺粮的
瑶族农民而言,无疑会产生莫大的利益驱动。桂北、湘南各瑶山瑶民,每于荒山开垦后,头年栽种粮食作物的同时,即于地里间种油桐或油茶苗木。三
五年之间,耕地肥力减弱不能种粮食作物,油桐、油茶相继开花结果,进入
收获期,十年进入
丰产期。俗言“
五年茶子三年桐,十年桐茶满山红”。昔人咏蛮诗亦云:“茶子更兼桐子利,一年生计在山头。”有此效益,无怪
瑶族地区桐、茶的生产发展了。据莫纪德调查,恭城自清道光年间以后开始
连年垦地种植油桐、油茶,19世纪80年代形成规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输出
桐油75吨、茶油25吨,新
中国成立初期县境从东到西,由北至南,目光所及,漫山遍野都是桐、茶。西岭乡新合村路屯新
中国成立初有
瑶族12户55人,种有油桐80亩、油茶131亩。全县新
中国成立初有油榨不少于450条,其中西岭乡就有80条。金秀大瑶山北部、西北部的柘山、三角、六定、六眼、六秘,西部江燕、
和平,东部共和,
西南部青山、双化等地广种油桐、油茶。三江县瑶人素多“垦殖茶、桐”。富川县
近代油桐、油茶生产形成优势,新
中国成立后曾定为
广西油茶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