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志在兴义期间,时逢滇43军军长李小炎率部攻黔。潘一志、潘佩芝在战乱中逃生,路遇一失散家人的老妪,二人将身上仅有的钱物资助老妇人,便流落兴仁、兴义等地两个
月余。李小炎任贵州省主席后,潘一志在43军军部副官处任书记员。10月,黔25军反攻,李小炎退走
云南,潘一志辞职。在返回贵阳的途中,路过
刚刚停止战事而
硝烟未散的战地,他写下了一组诗,抒发对军阀混战的厌恶和痛恨之情。11月,潘一志回到家乡。离家才一年,梅山村却在潘采臣、潘府珍的剿匪战火中全部化为灰烬。
昔日繁荣的梅山学馆也毁于
兵燹。潘一志写诗怒斥“故园烽火满妖氛”的社会恶劣环境。他自知无力恢复学馆,重振家业,于是放弃耕作祖传那20亩水田的权益,将它们分给家族中无地少田的农户耕种,而举家迁入荔波县城居住。进城后,潘一志任县厘费局会计。1930年3月离职,任荔波城区小学教员,月薪小洋100元。全家4口,生计窘迫,但是潘一志说什么也要让满10岁和7岁的两个女儿上学读书。这样,潘一志的女儿潘懋禧、潘懋祉便开了水族
女孩上新学堂的先河。1932年,
溥仪在“
满洲国”执政,起年号“
大同”。消息传到荔波,潘一志十分忿懑。1933年8月,他组织学生排演话剧宣传抗日,却遭到荔波驻军连长王遗起带兵干涉,产生了冲突。为此,潘一志被迫外出。同年10月,在驻扎
遵义的25军教导师任营部编修,并随队赴正安县剿匪。营长蒋宝藩暴戾残忍,滥杀无辜。潘一志看到家乡因剿匪民不聊生的惨状又在黔北重演,他痛心而愤然辞职回家。这,便是潘一志一生中三次从军而又处处碰壁、事事违心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