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瑶族地区的教育虽有较大的发展,但发展很不平衡。在湘、桂、粤边界和靠近汉地的
瑶族地区,由于历史上开发得早,经济较发达,教育发展较快,
读书的人多,“徭童”、“徭生”、“中乡试者”、“
读书知礼”者较多,“
读书明理援例报捐者”亦有之,甚至有人“捐赀入仕籍”,官至知县。但对居住在山上的大部分
瑶族来说,清王朝所采取的这些办学措施并未起到多大的作用。如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清王朝曾议准
湖南衡、永、宝、辰、靖等府州县所属瑶童,于正额外,向例另编字号,各取一二名。雍正三年(1725年),因考生人多,录取名额太少,又将名额定为3名。但在永州府所属境内,宁远县每年有
瑶族生童100余人参加考试,而东安、永明二县每年仅有瑶童数人参加考试,参考人数悬殊,最后,清王朝将东安、永明二县瑶童“进额”各从3名减到1名。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王朝曾议准“粤东凡有黎、徭之州县,悉照连州一体多设官学,饬令管理厅员督同州县于内地生员内,选择品行端方能晓语言者为师,给以廪饩,听黎、徭
子弟之俊秀者入学
读书,训以官音,教以礼义,学以文字”。但到
两广总督硕色上任后,发现这一办学措施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于是便和
广东巡抚岳浚会奏:“
广东连、韶、琼等处,先后曾设徭、黎各学,每年动支公费给馆师修脯。今査各处因无徭童从学,久废。惟韶郡之乳源一处尚存,就学者亦无徭人
子弟”,于是只好裁去。
广西平乐,“该徭民迭遭
兵燹,户口凋零,应试寥寥,取进不能如额。”故时人评价:“徭人就学者少,间有一二应试,举止朴鲁,文亦如之。”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汉族地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所造成的民族心理隔阂、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经济文化的落后,交通不便和刀耕火种的频繁迁徙,是山区
瑶族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