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剩余逐步增多,进入交换过程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以物易物的形式构成了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于是便产生了在交换中使用
货币,即以
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例如,彝族把自己生产出来的农副土特产品带到集市上出售,经过交换卖成
货币后,再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诸如盐、布、针、线、碗、犁头、锅、三脚灶、刀斧、锄头等等。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到20世纪初以后,部分地区陆续出现了彝族兼业商人,即地主、富农兼商人。同时有临时性的彝族小商贩,这些人不完全脱离农业,一般是农忙务农,农闲经商。他们为了赚点零用钱贴补生活,在农闲季节从事一些商业活动,有些人还搞远程贸易,“彝族搞骡马运输和经商,把当地的
茶叶、红糖、大米和食盐运到
老挝、
越南的边沿集市销售”。而彝族在历史上早就经营马帮,从事地区间的贸易。如哀牢山一带的彝族,在农闲季节,相约赶着马帮,驮着
核桃、
核桃油、萝卜丝等土特产品,行至思茅、临沧甚至远行
缅甸,换回
茶叶、盐、红糖、
棉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