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草中之戎与
麗土之狄所在的确实地点虽不可得而详,但说“以启东道”,则必在晋都的东面可知。晋都绛在今
山西翼城县,其东即为
析城、
王屋诸山,
阳樊为今
河南修武县,又在
析城山东,即此可知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所居地必在
析城、
王屋一带,所以晋
文公要从
翼城到
修武,必须向他们借道。“
麗土之狄”即是“驪戎”。古人
字体或繁或简,本无定式。即以
驪山而论,《
史记·
始皇本纪》
二十七年“自极庙道通
酈山”,字作“酈”;
三十五年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麗山”,字又作“麗”。《
水经注》里,
酈山字均作“麗”。再看驪姬,《左》宣二年《传》“初,麗姬之乱,诅无畜群公子”即作“麗”;《
庄子·齐物论》也说“麗之姬,……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所以“驪”和“麗”是一字。至于“戎”之与“狄”虽似二族,但古人并没有这般严格的分别。上引《
竹书纪年》中“西落鬼戎”的王可以称为“
翟王”即是一证。《诗·
小雅·出车》是一首伐玀狁的诗,玀狁明明是狄,然而诗中郤说“赫赫南仲,薄伐西戎”,与《不 敦》的上言“女以我车宕伐玁狁于高陵”,下言“女及戎大[高羊][尃戈]”,以“玁狁”与“戎”作互文的正相同,这又是一证。《
史记·匈奴列传》说“
陇西有翟、䝠之戎”,汉代因以立
狄道县,既叫作“戎”,又叫作“狄”,这更是“戎”和“狄”通称的一证。所以“驪戎”即是“
麗土之狄”,可说绝无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