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地方定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花婆的诞辰,有的确定三月三为“花婆节”。每年到了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带
五色(
广西马山县)糯米饭,或
五色蛋等食品,跑到野外,采摘山花,对唱山歌,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热闹非凡。这种现象起于何时,已无法考释,大概在相当古老的年代就盛行了。明人邝露在《赤雅》一书中对这种现象有生动的描述:“峒女于春秋时,布
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
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仙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竟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
中秋节。三月之歌曰‘
浪花歌’。”壮人多在各山间的平地聚居,称为峒场或峒。《赤雅》有云:“僮(壮)人聚而成村为峒,推
长者为‘峒官’。”“峒官”就是村老、寨老。壮人在
春天到山野里水流旁,采芳拾翠,对唱山歌,实际是从花
图腾祭祀仪式变化发展而来的。任何
图腾,一经确定之后,便都产生一种相应的
祭祀形式。而
祭祀,总是面对着
图腾物或
图腾画像。在百花盛开的
春天里,花
图腾氏族的人们一起跑到野外,
祭祀花
图腾,是十分自然的举动。到了
秋天,在
岭南地区,只有少量的
草木开花,多数则是结成
果实,这是一个
收获的季节。果是由花而来,所以也值得
祭祀。况且,每年春秋二祭,早就成为定例,所以
秋天也有祭花
图腾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