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的工艺与加工方法,是由
桑蚕丝的特性所决定。从
缫丝(古称
治丝)、纴(方形的
丝框)取下的绞装
生丝,是由若干根
茧丝组成的,而每根
茧丝又由上百根的微细
纤维构成,这些微细
纤维因
丝胶的凝合而在
生丝表层包覆一层
丝胶,手感粗糙而发硬,从而影响光泽和
染色;同时
丝胶里还含有蜡质、灰粉及各种色素,所以
生丝必须先经精练,脱去
丝胶才能
染色。精练
脱胶最早釆用
草木灰、
生物酶(
猪胰子),现代釆用皂碱或人工合成酶等方法进行精练
脱胶,然后再用植物染料进行
染色。汉唐时期,蜀地(成都)的
锦工把染成的
丝线与帛、绢、绮在城南流江中
洗濯,就地挂晒,流江沿岸已成染后洗涤的集中地。因此,流江古称“濯
锦江”或“
锦江”。因这“濯
锦江”上游之水是来自髙山雪水,江水清澈,水中含多种金属离子的氧化物和
有机物。经草木
媒染的
丝线、帛、絹、绮在江中洗涤,与金属离子及一部分
有机物结合,沉淀在
丝线及绸面上,形成色淀的重
媒染,使
色泽更加艳丽,牢度更好。古书《纬略》有记:少卿章古在蜀做官多年,把
苏杭买来的
绫罗与蜀地的
织锦放在一起带回京师,经过梅雨季节,
苏杭绫罗色彩褪变,唯有蜀地红锦依旧如新。